一枕清凉入梦来

据《说文解字》解:“枕,卧所荐首也。”可见,枕最基本的功用是作为寝具。考古资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块,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的材质制作,如木、玉、铜、竹等。在中国古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枕类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当数陶瓷枕了。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瓷枕的枕面有一层瓷釉,夏天枕于其上冰冰凉凉的,睡起觉来相当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厚爱了。据说乾隆皇帝就非常钟爱孩儿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诗兴大发,题了一首诗:“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从传世和发掘的陶瓷枕来看,隋唐时期的陶瓷枕以小型医用脉枕为主,作为寝具的头枕少见。中医切脉诊病,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医圣张仲景诊脉即用脉枕。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白釉瓷枕模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瓷枕。从其造型来看,为长方形,中间低,两端稍高。由于张盛墓出土了许多日用器具的陶瓷质模型,这件白釉瓷枕从尺寸上看也应属作寝具的头枕模型。

  唐代是陶瓷枕制作的一个高峰,特别是作为医用的脉枕,在越窑、长沙窑和巩县窑等当时许多著名窑口均有烧造。唐代陶瓷脉枕从造型上来看主要有倭角方枕、如意头状枕、象形枕、力士枕、四连环枕等。从胎釉种类上看,以越窑青瓷、巩县窑三彩和绞胎、绞釉、长沙窑青釉和黄釉褐绿彩装饰较为常见。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陶瓷枕不仅数量多、地域广,而且多数构思巧妙,具有高度艺术性。

  在河南巩义市芝田乡北石村出土的一件唐代越窑刻花如意头状脉枕,体呈如意头状,枕面及枕上部刻缠枝花草纹,除底面外均施青釉,胎为灰色,正侧面下方有一圆形透气孔。用如意头作造型,在使用时更赋予祝愿病人恢复健康、心想事成的文化内涵。结合浙江鄞县东钱湖窑场、上虞窑场以及上林湖窑场遗址出土的脉枕标本,这件瓷枕制造年代应属晚唐到五代期间。越窑青瓷作为唐代南方青瓷的代表,无论是制作工艺或是装饰手法都代表着中国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特别是晚唐到五代时期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的越窑场,专烧供奉用的青釉瓷器,因秘不示人而被称为秘色瓷。从烧制时间并结合考古发掘的秘色瓷胎釉来看,这件青釉瓷枕釉色青绿,润泽如玉,胎骨精细坚致,造型别致,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可能就属越窑秘色瓷的精品之作。

  唐代三彩象形脉枕枕面作椭圆形,塑一站姿立于长方形倭角底板上大象作枕座承托枕面。象躯体肥硕敦实,粗颈大耳,四肢粗壮有力。加上腹体下垂与底板相连以及长鼻下垂至底板向里卷起,使得枕面显得极为稳重。通体施明亮的褐、绿、黄等色釉。

  唐代绞胎枕为长方形,枕面微凹,通体用白、褐两种瓷土绞织而成。大体为椭圆形,枕面前低后高,后侧面有一小孔,通体为赭白二色胎相绞。褐色的纹路像波浪一样,一波紧跟一波,层层向外开,极像树木年轮。中间下陷的地方,纹路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四方的形状,以此来统领着整个脉枕的纹路。巩县窑是唐代著名的一个窑口,除烧造青瓷和白瓷外,唐代创烧的唐三彩、绞胎、绞釉以及唐青花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件绞胎枕和三彩象形脉枕是唐代巩县窑脉枕的代表作品。

  长沙窑创烧于唐代,至中晚期发展到鼎盛时期。长沙窑是著名的外销瓷器窑,以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和中西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从最初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一般情况下,先用绿彩勾轮廓,再用褐彩描绘细部,装饰纹样有动物的腿、嘴、羽毛、植物的叶脉、山石的肌理、人物衣纹等,线条刚柔相济,色彩对比协调,若是写意装饰则浑然天成,线条奔放洒脱。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唐长沙窑鸟纹枕,呈倭角长方形,枕面以黄绿两彩彩绘双鸟及羽状的叶纹,黄褐彩描绘鸟纹的眼睛、羽毛、叶脉等,线条十分纤细,笔触流畅自然,充满着生命力,彩绘工匠的绘画功力极为不凡,堪称唐代民间艺术的代表作。

  进入宋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特性,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夏令寝具,由于作为寝具要比作为医用脉枕使用量大得多,所以宋代陶瓷枕的需求量极高,于是各大瓷窑开始大量生产,使宋金元时期我国陶瓷枕发展达到高峰。这一时期陶瓷形体变大,高大都在10~14厘米,长度达30~40厘米。枕的造型更多,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八方形、六角形、人形、虎彤、狮形、花瓣形、鸡心形、银锭形等。釉色有白釉、白釉黑花、三彩、黑釉、酱釉、影青、珍珠底、钧瓷月白釉等。宋金陶瓷枕的装饰纹样极其丰富,除常见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警言诗句,有的还题写宋金两代流行的“词牌”、“曲牌”。这一时期的陶瓷枕基本为民间生产,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宋人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时尚和追求。不仅极富民间生活气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研究当时的工艺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磁州窑系瓷枕中还可经常看到一种特别流行的商家广告现象,就是在枕底压印戳记“某家造”,类似现代的商标。

  宋代白釉黑彩鹰逐兔枕呈椭圆式,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枕面绘黑彩鹰逐兔纹,四周绘黑彩花叶纹,施白釉底部露胎,印楷书“张家造”。

  金代褐釉黑花虎形枕呈卧虎形,微弯曲,虎头置于并拢平伸的前肢上,尾前翘紧贴其身。用黑褐二色绘出山石、树木、雁、猴、鹿等图画,用黑彩画出虎身斑纹。

  宋代三彩荷叶童子枕枕面为荷叶形,其下是一童子伏卧于长方形托板之上,童子向左侧躺卧,头饰一绺长发,胫戴项圈,两只手腕均戴钏,右臂袒露,手握盘条,左肩披长衫,臂向前弯曲,用力支撑身体,童子赤足,着短裤,右膝向前拱曲,左腿后蹬,作欲跃状。

  宋代三彩听琴图枕呈长方形,前低后高,枕面中心为开光听琴图,前后四人,前二人坐于氆氇之上,右一人头系绿巾,身穿绿袍,膝上置琴,两手作抚弹状,左一人头系黄巾,身着绿袍,作附掌谛听状;身后二童仆,一人左手持杯,右手执壶煮茶,一人拱手侍立。枕面四角为开光婴戏图,一角童子肩负钓竿,一角童子手牵傀儡,旁置陀螺戏耍,另两角皆为童子荷莲图。这件瓷枕画面反映的听琴图场景虽与北宋宋徽宗所画的“听琴图”画中场景有一些差别,但大的意境中又有一定的联系。

  宋代白釉珍珠地开光刻辞瓷枕呈花瓣式,前低后高,枕面刻赭彩长方形开光“水龙吟”辞赋。计10行,每行10~12字,共102字。开光上部和左右两侧有珍珠地折枝花作辅助纹饰。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家)老,天外征鸿(宾雁)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耳音),一声初至。应念(莫鏖)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寐)。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吹)起。须信衡(行)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千)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厂艮)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婴婴)泪。”从这件瓷枕所写的这首词来看,有几个字与原词有所区别,但多数属同音别字,可能是工匠笔误和曲解所致,这种现象在这一时期陶瓷器上文字内容中比较常见。

  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陶瓷枕作为寝具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一些地方的婚丧风俗中却是常见物。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将瓷枕视为陪嫁之物,在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选一对瓷猫枕或美人枕作陪嫁礼品成为婚嫁风俗。在一些明清墓葬中也常见有一些陶瓷枕的出土。如在湖北襄樊市一座明代墓中,考古人员在一具骸骨的头骨下发现一个陶枕。这个陶枕长30厘米,呈青灰色,两头翘起,中间略带弧形,两侧还刻有花纹。重庆市考古工作者在江津一座清代墓中挖掘出土的瓷枕,体呈“凹”字形,枕中部半圆形,周边堆饰莲花纹,枕面施青绿及红褐釉,两侧施黄釉,其下镂刻古钱币纹饰。此外,在传世的明清日用陶瓷枕中也不乏精品之作。如清代粉彩花卉枕,体呈长方形,枕面和底部饰粉彩花卉为底,中间开光内有一组花卉。枕前后面饰粉彩花卉为底,中间是两组开光花卉纹,枕两端分别为椭圆形口和镂空双钱纹。清代八宝纹粉彩瓷枕,体呈长方形,背部拱起,两侧镂雕金钱纹。通体用粉彩满饰八宝纹,寓意吉祥如意,灿烂艳丽,画工精细。

  从出土传世的明清时期的陶瓷枕来看,明代以地方民窑烧制的三彩和灰陶枕较多,清代以景德镇窑烧制的彩瓷为主。在装饰上除常见的主体花卉、人物和动物纹样外,在枕的侧面多有缕空钱纹装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俗之风。

  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在中国的瓷枕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个特点,即早期枕型较小,越向后期枕型越大,及至元代以后更显壮硕,但已失去造形之美感了。(文章代码:102225)

  

  责任编辑: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