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漫谈(下)

古城

  

  《墨子》有云:“城者,所以自守也。”兵书《尉缭子》也称:“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由此看来,古人设城的初衷是“守”,军事或政治需要是其首要目的。但从文献记述与古代遗存来看,事实绝非如此简单。

  位于晋中的平遥古城,南依太岳山,北据太原盆地,汾河穿境南流,地处要冲,交通便利。鸟瞰古城,宛若一只硕大的乌龟静卧于此。古城设城门6座,处于高位的南门为龟首,城外二井为龟眼;处于低位的北门为龟尾,又是地户(水的出口);古城东西各设两座瓮城,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面南开启,犹如龟爪前伸,惟下东门瓮城城门径直东启。据当地传说,造城时惟恐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20里的麓台上。龟乃长寿之物,又有吉祥的寓意,古城先人如此煞费苦心的创意,正是想借神龟之力,希冀古城安康、永固。

  相比一县之城,王城的勘定更为封建帝王所重:“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北京为元、明、清三代王朝的都城,早在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冀都(北京)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都”。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始定北京为大都,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形制布局北京。元亡明兴,朱元璋攻下北平后,曾有意建都于此,后听信大臣有关北京“地气已尽”的谏言而放弃。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后,因北京(燕京)是其封地,“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定都北京。为改元大都官城中轴线被什刹海隔断的缺陷,明成祖下令把金城中轴线东移150米,以使中轴线贯通皇城南北。同时,堆筑景山以魇镇元代残余王气。清沿明制,仍定都北京。

  

  古村

  

  中国人喜欢聚族而居,由此形成诸多的村落。相比城镇,村落规模要小得多,但它却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宗族生活聚落,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浙江兰溪的诸葛村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据诸葛族谱记载,南宋末年诸葛亮第20世孙诸葛大师公迁居此地,环村之处,有祖山岘峰迤逦奔腾,又有寺山为少祖山,间有桃源山为案山,鸟龙山为朝山,“夫且复夹诸峦,四望四合,以龙山桥堰为水口捍门”,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同时,为追忆先祖诸葛亮,以其九宫八卦图布置村落恪局,以村内钟池为中心,向外延伸出8条弄堂,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归入艮、坎、震、巽、离、坤、兑、乾8个区位,构成内八卦图式;而绕村的8座小山又形成天然的外八卦。一内一外,遥相呼应。位于九宫八卦中心的钟池,半水半土,两面各凿一井,形如太板图。

  浙中有八卦村,徽南则有“船形村”与“牛形村”。西递位于黄山南麓,立村于北宋皇佑年间。鸟瞰西递,整个村落宛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坐拥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古树和牌楼形如桅杆扣风帆,连绵起伏的绕村山峦宛如水之波涛。据当地胡氏宗谱记述,“村之船形,寓借水而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与西递相距不远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为汪姓聚居之地,至今已有800余年。俯视宏村,整个村落犹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以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以山上的参天大树为“牛角”,以错落有致的民居群落为“牛躯”,以村中池塘为“牛胃”,以绕村小溪为“牛肠”,以溪上木桥为“牛脚”,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如此设计,既有实用之需,可以调解村内气候,逢旱灾、火灾可以提供水源;又有赏心悦目之效,创造了“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宜居环境;更有观念上的因素,牛乃传统农业生产的功臣,又有魇镇邪祟之用。

  

  古宅

  

  《说文》解:“宅,所托也。”《释名》又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宅第,由于是家的物化形态,颇为以家为重的国人所倾情。“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所以人们事业有成,然后衣锦还乡,之后大兴土木营造府第,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西递、宏村,其民居厅堂多设计成“回”字形,四周是回廊,中间是天井。下雨时,雨水从四面屋顶汇入天井,以应风水上的“四水归堂”。水代表着财富,此举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天井则建得相对狭小,因为太阔则散气。在宏村,很多人家将中国惯例朝南的大门转向流经村中的水流,以应“迎水招财”的风水之兆。而在西递,又有所不同。西递人家的大门多朝东、西、北3个方向开启,即便有些房屋因受地形所限,不得不朝南开,也得设法偏一偏,宁可开成一扇斜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递胡姓兴族,得益于经商,而中国古代有“商家大门不宜南向”之说。

  在中国北方,乔家大院则是颇具代表性的民居。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到民国初年时,已形成一座规模宏失的建筑群落。在大院的布局与营造上,也不无传统的风水理念,从高处俯视全院布局,恰似一个象征吉祥的“囍”宇。大院由6个院落组成,“六”、“禄”谐音,又有“六六大顺”的寓义。北面3个院落,由正东向西北按震卦(东方)、坎卦(北方)、乾卦(西北)逆时针排列建造;南面3个院落,由东南向西南按巽卦(东南方)、离卦(南方)、坤卦(西南方)顺序排列建造,最终交会于兑卦(正西方)。这是一种按照“太极”运行轨迹建造房屋的方法。大院座西向东,门向东启,以取“面对青龙,家宅吉利”的寓意。

  上述可知,一座城池、一个村落、一处民居,之所以成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存,并非简单的只是历史久远、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先民的文化理念。唐人刘禹锡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不敢把这句话直接套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上,但至少可以说,传统的风水观念为中国古代建筑平添了诸多灵性。而我们当下最需要做的是研究风水的来龙去脉,清点这份传承久远的文化遗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还风水以本来面目。到那时,我们再断言风水是璞玉还是顽石也未为迟晚。(文章代码:101527)

  

  [责任编辑]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