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湖泊

湖泊之“死”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国湖泊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千米——由于人为因素,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消亡1000余个,面积减少了约1.3万平方千米,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500亿立方米(相当于淮河年径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蓄水总量的1.3倍、三峡水库有效库容的2.2倍);地处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蒙新(内蒙古、新疆)地区,湖泊上游截留、湖泊水量补给不足和湖周用水量大量增加是那里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云贵高原湖泊数量减少近一半,主要是流域内水土流失所导致;青藏高原的湖泊消失速度也非常惊人,如有“千湖之县”美称的万里黄河第一县——玛多县,大小湖泊从4077个锐减到目前的200多个;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所处汉江平原之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大小湖泊1066个,水域面积为8300多平方千米,到1980年为止因围垦而消失的湖泊有983个,水域面积约5816平方千米,剩余湖泊83个,水域面积约2485平方千米,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而2004年的数据显示,湖北全省的主要湖泊仅为29个,水面面积约1585.9平方千米。

  在湖泊的补给河流上拦河建闸,截流用水,会直接危及湖泊的生存。我国西北干旱区的湖泊主要靠河流补给。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湖泊萎缩、水质下降和咸化,就会危及整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例如布伦托海(又名乌伦古湖),它主要依赖地表径流补给,入湖河流为乌伦古河。乌伦古河在20世纪50年代时,下游年径流量为8.03亿立方千米,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灌溉用水量剧增,乌伦古河多处筑坝截流,1974年~1983年年平均径流量小于0.8亿立方千米,1959年~1986年,湖泊水位下降5.4米,水域面积缩小了110.5平方千米,湖水矿化度从每升2720毫克上升到每升35lO毫克。又如玛纳斯湖,在全新世初期,该湖泊接受纳木河和玛纳斯等河流补给,水量较丰,湖泊范围也较大,且为淡水湖泊。而后因持续干旱,入湖水量明显减少,湖面下降,湖水逐渐咸化,大湖体被分解为数个小湖体。近年来,由于不断截流引水灌溉,过去入湖河流的下游已基本断流,湖泊也因此逐渐干涸。罗布泊和居延海则因上游截流用水而导致几乎完全干涸。

  

  湖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湖泊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项很重要的资源。它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具有多种多样造福于人类的功能。

  大型外流吞吐湖的贮水量很大,可显著削减和滞后河川汛期入湖洪峰量,因此湖泊有调节河川径流的功能,主要就表现在暂时蓄纳入湖洪峰水量,而后缓慢泄出,从而减轻湖区水系的洪水威胁。我国的鄱阳湖汛期可削减洪峰量的20%~30%,滞后洪峰1~4个月,从而减轻了长江的洪水威胁;又如洞庭湖,在1954年特大洪水期间,它削减了洪峰流量的40%,滞后洪峰3日,大大减轻了长江的洪水压力。但是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湖泊调蓄容积也在不断地减少。目前,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泊的贮水量如下:鄱阳湖为251.7亿立方米、洞庭湖为174亿立方米、太湖为44.4亿立方米、洪泽湖为24.4亿立方米、巢湖为18亿立方米。

  水可载舟——水运是最廉价的交通工具之一。湖水荡漾,舟楫之便,四通八达。以鄱阳湖为例,湖区航道长1745.5千米,占江西航道总长的35.4%,有大小港口33个,其中南昌港和九江港最大。洞庭湖南连“四水”、北通长江、内接滨湖垸内各内河航道,成为湖南省的水运枢纽。水运为当地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湖泊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湖泊是在内、外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它与流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水系、植被的变化、泥沙和营养盐输入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拥有的巨大水量、调蓄功能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对湖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命脉。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湖泊总贮水量约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量2249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淡水资源量的8%,而且其中5%以上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平原和云南高原。淡水湖除了向湖区提供大量的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外,还是沿湖地区居民的饮用水之源。例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巢湖平原历来是我国著名的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这都得益于湖泊所提供的丰富的水资源。

  分布在高原和山区的一些湖泊不仅蓄积了丰富的水量,而且还蕴藏了巨大的水力资源,如洱海、滇池、镜泊湖和日月潭等。其中部分已开发,进行了水库、发电站等的修筑,比如镜泊湖、洱海、博斯腾湖等地都兴建了水电站。

  湖泊生物资源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农副产品。有人们喜爱的副食品,如鱼、虾、蟹、贝、莲、藕、菱、芡:有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如苇、蒲、席草等;有些还可以入药,如苇根、蒲黄、莲心和鳖甲等;还有更多的水生植物和螺、蚬、蚌等水生动物可作为家畜和家禽及鱼类养殖的饵料。

  湖泊中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其中的盐湖尤以“矿产资源聚宝盆”而著名。我国的盐湖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相对集中。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北部为盐湖的集中分布区,这里盐湖密布,数以百计,被誉为“盐的世界”。盐湖中贮存的盐类矿物有100余种,除贮存巨量的天然碱、硝和石膏等常见的盐类外,还蕴藏有硼、锂、溴、锶、钡、铷、铯、钍和铀等稀有盐类。其中察尔汗盐湖群盐矿贮量达426亿吨,足够世界人民食用2000年。我国开采最早的盐矿是山西省的解池,远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虞时期,当地人民就已开始利用该池的卤水晒盐。西藏班戈盐湖中的硼砂远在公元6世纪就已被开采利用,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因而位于其中的湖泊亦是惬意迷人的旅游胜地。湖泊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旅客,而其人文精神也成为众多湖泊的灵魂。

  

  “生病”的湖泊

  

  由于气候变化、上游截留、湖泊周边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剧增、围湖垦殖、经济开发区或城市向湖滨扩展不断侵占和蚕食等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导致我国湖泊正面临着淤积、萎缩和消亡等严重问题。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污染可直接导致可供水资源水质下降,甚至无法利用;富营养化将导致蓝藻水华暴发,刺激有毒藻类生长,进而导致水质下降和湖泊生态系统失衡,影响供水和水产品品质,进而影响人类健康。遭到污染的湖水进一步污染农田,使农作物减产,而它本身也影响景观、休闲和娱乐。

  在自然状态下,湖泊由贫营养一中营养一富营养阶段的演化过程极其缓慢,往往需要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这种演化过程将大大缩短,往往只需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造成湖泊污链接1:2008年中国邮分湖泊环境状况

  根据 2008年中国水环境状况》的数据显示,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4个,占14.3%;Ⅲ类的2个,占7.1%;Ⅳ类的6个,占21.4%;V类的5个,占17.9%;劣V类的11个,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1个,占3.8%;中度富营养的5个,占19.2%;轻度富营养的6个,占23.0%。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湖泊周边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湖体以及在湖内进行不当的渔业养殖和航运作业等。湖泊周边过度开发,使湖滨带失去缓冲和净化功能:上游截水导致湖泊水量补给不足,换水周期加长,净化和稀释能力降低;不适当的水利工程措施阻断了湖泊和江河的水体交换等,也是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水质持续恶化,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是全国大部分湖泊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湖泊水质平均10年下降一个等级,某些湖泊水质甚至2年下降一个等级。五大淡水湖全年水质为,Ⅱ到劣v类,长江中下游湖泊全部处于中~富营养状态。甚至在丰水的江南水网地区也出现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身处水乡无水喝”,不得不花大量财力物力调水。云贵高原一半以上的湖泊水质处于V类、劣V类和富营养化状态,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蒙新地区湖泊人类活动干扰略小,但情况也不容乐观。如目前的状态不加以遏制,我国湖泊水质会有加速恶化的趋势:同时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流域,生态系统本来就比较脆弱,一旦彻底恶化,治理难度则更大。

  2007年夏季,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资源枯竭——湖泊拥有最为丰富的水生生态系统,为许多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并支持着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国外已有湖泊资源过度利用的沉痛教训。例如非洲的麦基尔维恩湖(Lake Chivero),20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湖泊,湖内和周围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但由于人口增加和过度利用,生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致使渔业崩溃,影响到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和诺顿城区近300万人的健康和生计。

  我国湖泊及其流域大多是人口稠密和经济密集区,人多地少,对湖泊开发利用的强度大大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湖泊的开发利用程度也持续增加。围垦、过度养殖、捕捞、旅游、航运、输水等,使湖泊生境遭受严重破坏,鸟类、鱼类、水草等动植物资源面临枯竭,本土生物种群几乎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地区的生态严重失衡,不仅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还失去对生态与环境灾害的抵御能力。

  以湖泊内的河蟹养殖为例。始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河蟹养殖会在短期内将湖内水草资源破坏殆尽,结果养殖户纷纷向中西部地区的湖泊转移,使得内地偏远地区的湖泊水草资源完全被破坏,不但使渔业功能彻底丧失,还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完全退化。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这些湖泊很快就会演变成富营养化。其实,湖泊水资源价值远远超过渔业资源本身,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及严重缺水地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兴建导致众多湖泊(除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外)与长江隔断,江湖之间的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的通道被阻,溯河性的河蟹、鳗鲡、鲥鱼以及在江湖间洄游的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锐减,目前据资料统计,鲥鱼已近绝迹。滥抓滥捕不仅使鱼类种群密度下降,而且造成品种单一化和小型化,进而导致鱼产量减少和商品价值下降。

  湖内的水生植被也普遍出现分布面积缩小、不同湖区分布极不均衡、分布深度下降的问题。例如滇池,20世纪60年代,滇池水生植物多达28科44种,水生植被占湖泊面积的90%:但到70年代,水生植物为22科30种,80年代末12科20利用,1996年调查只发现22种,其中沉水植物为12种,只相当于60年代的1.8%:而在近期的调查中,则更是减少到12科15种。一方面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在下降,另一方面漂浮植物生物量比重在升高。洱海湖心平台区,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群落,而1998年的调查则显示以一种名为“微齿眼子菜”的水草为主,湖中一些不耐污的品种也早已随着污染加深而逐渐消失甚至灭绝。(文章代码:101202)

  [责任编辑]赵柠相关链接

  

  链接2:水质分类一览

  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以下5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除以上5类水质外,还有一类被称为劣V类,劣V类主要是指水体基本项目的实测情况劣于V类标准的情况。

  链接3:何为湖泊膏营养化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含量急剧下降,造成湖泊水质恶化,加速湖泊老化,导致湖泊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湖泊功能丧失的情况。

  链接4:六大湖泊的环境质量状况(2008年)

  滇池:重度污染,重度富营养;

  太湖:重度污染,中度富营养;

  巢湖:中度污染,中度宙营养;

  洪泽湖:重度污染,轻度富营养;

  洞庭湖:中度污染,中营养;

  鄱阳湖:轻度污染,中营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