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木和栌菊木

植物中的大家族

  

  在全球所有种子植物中,无论从植物属数或种数看,菊科植物均居第一位。它有约1000属,3万多种,广布于世界,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类型多样。

  菊科植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种类呢?这和它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密切相关。菊科植物中,绝大部分是直立或匍匐的草本植物。所谓草本植物,就是适应温、寒带冬天又干又冷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类型,皆金秋花发寒冬株枯之种,加之菊科在植物界的演化地位上又是最高级的科,它们的花多为两性花,两种花分工合作,传粉结实。通过异花授粉,容易产生生命力更强的后代,所以不论是在喜马拉雅山海拔5000多米处,还是在非常干旱的沙漠中,都可以找到菊科植物。

  我国也是菊科植物最多的国家,有235属2299种,菊科植物由此成为我国植物种数超过2000种的惟一特大科。作为菊花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以后历代文人墨客赞美菊花的诗词不胜枚举,有的还成了千古绝唱,如宋朝郑所南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我国菊科植物中,还有着极为罕见的木本植物,它们是非常稀有珍贵的奇树异木,那就是白菊木和栌菊木。

  

  白菊木

  

  白菊木属植物的拉丁文是Leucomerisdecora,该属仅两种,间断分布于喜马拉雅至东南亚一带,其中一种生长在尼泊尔境内的西喜马拉雅地区。我国仅云南有白菊木一种,其拉丁语学名中的Leucomeris源自希腊语。在希腊语中,Leukos是白色的意思,meris指花白色筒状或叶背面白色,种附加词decora意为美丽的。它的拉丁文合起来,意为白菊木的白色花朵美丽异常。

  白菊木为落叶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具纵棱,幼枝被白色绒毛。叶大,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23厘米,宽2.5~10厘米,边缘浅波状,具稀疏的胼胝状小齿,叶面幼时疏被绒毛,背面密被灰黄色绒毛,中脉在叶面微带红色,在背面呈黄白色;叶柄长1~6厘米,被白色绒毛,叶腋内有被白色厚绒毛的腋芽。头状花序有花6~14朵,盘状,于分枝先端密聚成复头状花序;花全部是两性花,都可结实。总苞倒锥形,总苞片6~8层;花序托小,小花5~7朵,先叶开放,花冠白色,管状。瘦果圆柱形,密被白色绢毛;冠毛多数,淡黄褐色,借风力传播种子。

  白菊木在我国仅散生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海拔1000~1800米的干热河谷草坡、灌丛、疏林中或路边。在云南省永平县化斗乡新村的挂红山中,有一株高8.3米、胸径达36厘米的白菊木大树,是目前所发现的全国最大一株白菊木,为当之无愧的菊花大树冠军。白菊木分布区域的年均气温为18℃,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1℃以上,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生长地的土壤为红土,有机质含量较低。作为深根性阳性树种,白菊木于早春落叶,3~4月开花,进入雨季后开始逐渐抽出新梢发叶,秋末果实才会成熟。

  作为菊科中罕见的木本种类,白菊木为菊科中最原始的类型,在缅甸庇古及云南(西南及金沙江河谷)零星分布,它在研究菊科植物的演化、区系起源和干热河谷植被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白菊木树皮可入药,治咳嗽及枪伤、刀伤。

  由于干热河谷地表干旱,环境恶劣,使得白菊木的天然更新较难。本种迄今尚不被人们重视,常被当地人砍作薪柴,导致其种群资源日益稀少。

  

  栌菊木

  

  栌菊木的拉丁文是Noueliainsignis.,该属仅此一种植物,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栌菊木又名树菊;因其花瓣似马舌,又名马舌树。在拉丁语中,insignis.是显著的,突出的,确有区别之意。

  栌菊木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为3~5米;枝条粗壮,树皮、小枝纵裂扭转,幼枝密被灰白色厚绒毛。叶互生,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或有疏离的胼胝状小齿;叶面无毛,叶背面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单生小枝顶;花序无梗;总苞钟状,总苞片6~8层,覆瓦状排列;花两性,白色;花托平坦,有小窝孔;边花2唇形,上唇2裂,裂片线形,旋卷,下唇长舌状,3裂;盘花近5等裂,裂片条形,外卷;花药基部具长尾。中央两性花花冠呈不明显二唇形。瘦果圆柱形,具纵棱,密被白色绢毛。花期在4~5月,果熟期为9~10月。

  栌菊木仅分布于云南大理、迪庆、丽江、楚雄、玉溪等地海拔1000~2900米处,在四川也有一定分布;主要生于海拔1600~2200米的金沙江和南盘江流域的河谷、荒坡稀树草丛中,有些地方成为优势群落。栌菊木是喜光的阳性树种,适应干热河谷气候,在向阳湿润的岩石隙缝及峭壁处生长良好。

  栌菊木是典型的北温带菊科植物中原始的稀有木本残遗种,其康滇古陆古区系孑遗的特征非常明显,它对研究我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

  它耐干旱,生长快,根系发达,可作为干热河谷植被重建中的先锋树种。

  不过,在西南部分地区,栌菊木呈零星散生或小块状群落生长状况。并且由于其经济价值不大,不被人们所重视,常被当作薪柴大量砍伐,致使这种资源日益减少。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任其自生自灭,栌菊木很可能陷入濒危的状态,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1984年,在由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白菊木被列为三级稀有濒危植物,栌菊木被列为二级稀有濒危植物; 199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二者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责任编辑】 赵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